403 起點新聞:重磅!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2023年工作要點發布_行業動態_女人自慰全过程30分免费有限公司

2023年02月17日

起点新聞:重磅!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发布

2023年02月09日《起点新聞》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jpg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由勢轉能的關鍵之年。全年工作總體要求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兩會和全省開展“三個年”活動動員會部署要求,以西安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獲批建設爲契機,以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爲牽引,以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爲主線,以構建全域協同創新驅動發展格局爲路徑,以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爲重點,以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爲支撐,以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爲保障,堅定不移建好用好秦創原,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爲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動力。

秦创原.jpg

一、打造“一總多區多平台”,構建全域協同創新發展格局

1.提升總窗口集聚輻射效應。打造沣東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建設樣板,加快推進沣西成果轉化“加速器”總基地建設,依托特色産業園區培育一批兩鏈融合“促進器”示範基地。實施總窗口“兩鏈”融合項目,支持創新型特色産業集群發展。支持總窗口申報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好用好科技大市場、人才大市場、資本大市場等,加快引進培育一批高質量項目、平台、機構、企業,全年新增科技成果轉化企業300家。

2.因地制宜打造秦創原建設先行區和示範區。依托高新區主陣地,全力支持西安高標准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推進鹹陽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建設,培育建設寶雞“兩鏈”融合産業示範區、銅川“三項改革”成果轉化試驗區、安康協同創新示範區、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範區、楊淩旱區農業創新引領區等,構建形成全域協同創新發展格局。

3.布局建設“三器”平台。立足地方資源禀賦,在每個市(區)布局建設1個特色化立體聯動“孵化器”,支持有條件的市(區)建設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支持總窗口在各地市建立協同創新基地,鼓勵各地市在總窗口建立離岸研發中心、飛地孵化器等,推動總窗口與各地市資源共享、協同發展。



二、深化“三項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4.推進“三項改革”舉措走深走實。抓好《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十條措施》落實,推行“先使用後付費”“權益讓渡”“先投後股”等新舉措,跟進解決“轉得更快、轉得更好、轉得更多、轉得更安全”問題。鼓勵總窗口和有條件的市(區)開展先行先試,創新與高校、院所的合作方式,吸納承接先進技術成果。支持西安理工、西安建大、陝科大等高校開展新一輪綜合試點,從操作層面探索一批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5.持續組織開展路演活動。按照“每周發布+月度專場”形式,分類舉辦重點産業鏈專場路演、高校院所專場路演、路演地市行等200場次,采取“以演代評”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推進1000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辦好秦創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等,構建“發布—遴選—參賽—評價—項目支持—轉化落地”一體化科創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6.完善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機制。舉辦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對接洽談會,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知識産權運營中心等建設,探索股權托管運營、服務換股權等新模式。部署實施“百項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專項,支持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推進一批應用場景、示範推廣類科技成果落地。舉辦秦創原高價值專利大賽、專利導航成果發布會等,實施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專利許可轉讓數量實現較大增長。建設高標准技術交易市場,力爭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500億元。



三、推進“四大工程”,支持科技企業培育壯大

7.加快科技型企業梯隊培育。積極推進“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完善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鏈條,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屬性強、成長速度快、在細分領域領跑的科技型企業。力爭全年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萬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00家、“小升規”企業7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0家、上市(過會)科技型企業10家。

8.完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發揮高校創業孵化基地作用,積極打造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工大翺翔小鎮、碑林環大學創新街區、環長安大學城夢想小鎮、環陝理工創新産業園等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培育建設5個省級大學科技園,新建30個衆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10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支持總窗口建設秦創原創業學院,推動秦創原發展公司建設公共孵化服務平台,完善規範化、標准化管理孵化服務體系。

9.發揮科技領軍企業作用。推動實施“鏈長制”,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鏈主”企業。鼓勵龍頭骨幹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産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國有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強省屬企業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提升國企創新中心功能,鼓勵省屬企業以新增項目投資、研發投入和基金投資等形式落地總窗口。

10.優化中小企業創新服務。持續實施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增量獎補項目,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獎補政策,推進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應享盡享。加強中小企業研發服務平台、公共服務平台等建設,推進各類資源面向中小企業開放共享,通過研發服務補貼、科技創新券、小微企業服務補貼券等形式支持中小企業購買創新服務,服務企業數量超過10000家。



四、促進“兩鏈”深度融合,加速延鏈補鏈強鏈

11.加快培育建設重大創新平台。集聚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全力爭創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産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推進國家超算西安中心、空天動力未來産業科技園等建設。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籌建2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新建5個共性技術平台、2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個“四主體一聯合”校企研發平台、30個企業技術中心。落實“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支撐服務500家企業創新發展。

12.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重點産業鏈和戰略新興産業,推進實施10個“兩鏈”融合重點項目、企業聯合專項和廳市聯動重點項目,發布一批科技項目“揭榜挂帥”重點課題,努力解決“卡脖子”技術瓶頸。組織實施一批重點産業鏈核心技術産業化項目和700個重點新産品開發項目,認定一批重點新産品和工業精品,促進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研制和推廣應用。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提升專利創造質量,力爭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18%以上。

13.培育壯大優勢産業集群。積極推進延安、商洛等升建國家高新區,促進省級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縣(區、市)申建3—5家省級高新區,認定一批省級特色專業園區,推進創新型産業集群發展。支持龍頭骨幹企業整合産業鏈資源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等,培育5個國家和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



五、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區域人才高地

14.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推廣“校招共用”引才引智模式,聚焦重大科技工程和産業轉型升級等重點工作,實施好三秦英才引進計劃、秦創原引用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專項,支持引進200名産業發展急需人才。新建和認定20個引智基地、海外離岸創新中心、引智服務站等引智服務平台,組織實施一批高質量外國專家項目,采取多種靈活方式柔性引才,支持與海外人才開展聯合攻關或技術合作500人次以上。

15.梯隊培育科技人才隊伍。加快建設“三支隊伍”,組建300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培訓科技經紀人500人次,加大創新創業導師等“新雙創”人才培育力度。實施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人才攀登行動、國企人才強基行動等,構建完善創新人才梯次培養體系,培養100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0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150名青年科技新星和50支科技創新團隊。

16.鼓勵人才創新創業。發揮秦創原人才大市場、國際人才港、人才集團等作用,推進總窗口建設省級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揭榜挂帥”“賽馬”制、“軍令狀”制、科研經費包幹制,爲科研人員減負松綁、放權賦能。組建技術轉移學院,推動技術轉移相關領域專業學曆教育,完善技術轉移人才職稱評定機制。推進外籍人才創業工作許可試點,建立健全外籍人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六、完善科創服務體系,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17.提升“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務功能。加強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體系建設,組建創新促進中心戰略聯盟,建立完善秦創原科創服務標准,提升科創服務效能。持續擴充秦創原網絡平台數據資源,提升“一網一端一微”應用平台功能,推動省級平台與各地分平台深度互聯共享。提升秦創原發展公司市場化運作水平,加強“秦創原”品牌管理,制定秦創原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園區認證標准,建立轉化成果池、項目孵化池、股權運營池,完善“秦創原e站”“e起創”“e起向未來—合夥人計劃”等多層次全要素服務體系。

18.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支持西安創建科創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加強秦創原資本大市場、首貸服務中心等建設,完善科技企業融資需求征集和服務對接機制。鼓勵銀行、投資機構、融資擔保機構加強合作,開展‘貸款+外部直投’、投保貸結合等模式創新,擴大知識産權質押、股權質押、信用貸款規模。發揮秦科貸、工信貸、再貸款配套風險補償金作用,完善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發揮陝股交科技創新專板作用,拓寬科創企業融資渠道。開展合格境外投資者境內投資試點和私募基金工商登記試點,推進私募基金增量擴容。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19.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成果轉化、檢驗檢測、創新創業、知識産權、科技咨詢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積極培育科技服務新業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科技服務業示範機構認定工作。鼓勵高校、院所、企業專設技術轉移機構,支持科技中介、法律、會計、資産、融資等機構開展科技服務。加強知識産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發揮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維權援助站等作用,打通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強化秦創原戰略研究院作用,加強高水平智庫決策支撐和智力服務。



七、凝心聚力協同聯動,提升秦創原建設整體效能

20.加強統籌協作。完善領導小組運行機制,加強統籌領導、組織推動和督促指導。各成員單位要加強聯系、密切協作、各負其責,凝聚工作合力。各地各部門要切實推動已出台政策落地見效,結合實際出台一批有針對性的新政策。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做好組織協調,建立重點任務清單和工作台賬,及時修訂更新政策包,加強溝通協調、監測考評,推動各項任務落實。

21.狠抓任務落實。深入貫徹落實全省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營商環境突破年、幹部作風能力提升年“三個年”活動部署要求,建立“四個重大”項目化任務清單,以重大項目推動重點任務落實。大力弘揚“勤快嚴實精細廉”作風,持續更新理念、轉變作風、強化擔當,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22.強化開放合作。加強與中關村、張江高新區、蘇南自創區等國家級開放創新平台的交流合作,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促進人才交流、技術對接和成果轉化。全力打造秦創原發展論壇高端品牌活動,辦好用好絲博會、農高會、歐亞經濟論壇、陝西科創會、硬科技大會等,務實高效舉辦陝西—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招商活動,引進一批高質量項目。

23.營造良好氛圍。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評選表彰一批在秦創原建設中作用發揮顯著的優秀企業家、民營企業、科技金融服務機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深入挖掘秦創原建設和“三項改革”的典型案例,加大對創新模式、示範機構、專業人才等的宣傳推廣力度,營造以點帶面、互學互鑒的良好氛圍,引導全社會參與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